

介绍
韦应物(生卒年不详),字义博,京兆杜陵(今陕西省西安市)人。唐朝官员、诗人,世称“韦苏州”“韦左司”“韦江州”。
韦应物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,以门荫入仕,起家右千牛备身,出任栎阳县令,迁比部郎中,加朝散大夫。外放治理滁州、江州刺史,检校左司郎中、苏州刺史等职。约贞元七年(791年)初,韦应物在苏州去世。
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,他的诗风澄澹精致,诗歌内容丰富,风格独特,影响深远, [9] 后人每以王(王维)孟(孟浩然)韦柳(柳宗元)并称。
生平
早年颠沛
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,韦应物约生于该年前后。
天宝九年(750年),该年前后,韦应物以门荫补右千牛。
天宝十年(751年),韦应物在长安以侍卫官为唐玄宗近侍,出入宫闱,扈从游幸。
天宝十五年(756年),安史之乱爆发,唐玄宗奔蜀,韦应物流落失职。
乾元二年(759年),韦应物生活贫困,开始立志读书,一度在太学读书。
任洛阳丞
广德元年(763年)秋冬间,韦应物任洛阳丞。同年,作《广德中洛阳作》诗。
永泰元年(765年),仍为洛阳丞,后为河南兵曹。永泰中, [3] 韦应物因惩办不法军士而被讼,后弃宫闲居洛阳同德寺。在此期间,作了《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》《赋得暮雨送李胄》《同德精舍养疾,寄河南兵曹东厅掾》《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》《同德阁期元侍御、李博士不至,各投赠二首》等诗。
大历四年(769年),该年前后,韦应物从洛阳回到长安,作了《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》诗。
任职长安
大历九年(774年),韦应物任京兆府功曹,此后又任高陵宰。
大历十一年(776年),韦应物转任朝清郎。 [3] 同年,作《高陵书情,寄三原卢少府》诗。
大历十二年(777年)夏秋,秦中大水成灾,韦应物出使云阳视察灾情,有《使云阳寄府曹》诗记其事。该年前后还作了《赠冯著》《答冯鲁秀才》等诗。 [5]
大历十三年(778年)秋,此时韦应物已为鄠县县令。
大历十四年(779年)六月,韦应物改任栎阳县令。七月,韦应物以疾辞官,闲居于长安西郊沣上之善福寺。
建中元年(780年),韦应物在长安闲居。 同年,作《答畅校书当》诗。该年前后还作了《春日郊居寄万年吉少府中孚三原少府伟夏侯校书审》《寄令狐侍郎》等诗。
建中二年(781年)四月,韦应物担任尚书比部员外郎。
约在建中三年(782年)四月间,韦应物作《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》诗。
地方为官
建中四年(783年)夏,韦应物改任为滁州刺史,由长安赴滁州时途经洛阳,作《寄大梁诸友》诗。同年秋,韦应物到任滁州。秋冬之际,作《寄畅当》诗。
兴元元年(784年),作《寄诸弟》《京师叛乱寄诸弟》《寄李儋元锡》《寄全椒山中道士》等诗。同年夏,作《寄杨协律》诗。同年冬末,被免去滁州刺史之职。
贞元元年(785年)正月,作《岁日寄京师诸季端武等》诗。同年春夏,韦应物闲居于滁州西涧。期间,作了《观田家》《滁州西涧》等诗。同年秋,加朝散大夫,任江州刺史。
贞元二年(786年),作《春月观省属城,始憩东西林精舍》《登蒲塘驿沿路见泉谷村墅忽想京师旧居追怀昔》《自蒲塘驿回驾经历山水》《郡内闲居》等诗。
贞元三年(787年),韦应物被封为扶风县男,食邑300户。 入朝为左司郎中。
贞元四年(788年)七月以后,韦应物由左司郎中改任苏州刺史。
贞元五年(789年),作《答令狐侍郎》诗。同年,顾况被贬为饶州司户,途经苏州,韦应物作《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》诗。
客死他乡
贞元六年(790年),作《送云阳邹儒立少府侍奉还京师》诗。 [7] 该年春,韦应物被免去苏州刺史之职。因家贫无法立即返回长安,所以寄居于苏州永定寺。 [3]
约贞元六年(790年)冬至贞元七年(791年)初,韦应物在苏州去世。后运回长安,十一月归葬少陵原祖茔。
贞元十二年(796年)十一月二十七日,韦应物与夫人合葬。
评价
唐代诗人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近世韦苏州歌行,清丽之外,颇近兴讽,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,自成一家之体,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?
唐代诗人丘丹《唐故尚书左司郎中苏州刺史京兆韦君墓志铭并序》:公诗原于曹刘,参于鲍谢,加以变态,意凌丹霄,忽造佳境,别开户牖。
唐朝诗人刘太真《与韦苏州书》:顾著作来,以足下《郡斋燕集》相示,云何情致畅茂遒逸之如此!宋齐间沈、谢、吴、何始精于理意,缘情体物,备诗人之旨。后之传者,甚失其源。唯足下制其横流。“师挚之始,关雎之乱”,于足下之文见之矣。
唐代文学家李肇《国史补》:应物性高洁,所在焚香扫地而坐,惟顾况、刘长卿、丘丹、秦系、皎然之俦,得厕宾列,与之酬唱。
晚唐诗人司空图①《与李生论诗书》:王右丞、韦苏州澄淡精致,格在其中,岂妨于道学哉?②《与王驾评诗书》:右丞、苏州,趣味澄夐,若清风之出岫。
北宋欧阳修、宋祁等撰《新唐书》:若韦应物、沈亚之、阎防、祖咏、薛能、郑谷等,其类尚多,皆班班有文在人间,史家逸其行事,故弗得而述云。
北宋诗人郭祥正《宣诏厅歌赠朱太守》:君不见,滕王阁、庾公楼,樽罍千载夸风流。又不见,宴寝一诗尚不灭,至今人道韦苏州。
北宋文学家苏轼①《次韵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》:前身陶彭泽,后身韦苏州。欲觅王右丞,还向五字求。 ②《答王定民》:八法旧闻宗长史,五言今复拟苏州。 《书黄子思诗集后》:李杜之后,诗人继作,虽间有远韵,而才不逮意。独韦应物、柳宗元,发纤秾于简古,寄至味于澹泊,非余子所及也。
北宋文学家陈师道《后山诗话》:右丞、苏州皆学于陶、王,得其自在。
北宋笔记作家魏泰《临汉隐居诗话》:韦应物古诗胜律诗,李德裕、武元衡律诗胜古诗,五字句又胜七字,张籍、王建诗格极相似。李益古、律诗相称,然皆非应物之比也。
北宋末南宋初官员许尹《黄陈诗注序》:陶渊明、韦苏州之诗,寂寞枯槁,如丛兰幽桂,宜于山林而不可置于朝廷之上。
南宋理学家朱熹《清邃阁论诗》:《国史补》称韦为人高洁,鲜食寡欲,所至之处,扫地焚香,闭阁而坐,其诗无一定造作,直是自在,其气象近道,意常爱之。
南宋学者葛立方《韵语阳秋·卷四》:唐朝人士,以诗名者甚重,往往因一篇之善,一句之工,名公先达为之游谈延誉,遂至声闻四驰。“兵卫森画戟,宴寝凝清香”,韦应物以是得名。然观各人诗集,平平处甚多,岂皆如此句哉?
南宋诗人刘克庄①《后村诗话》:悼亡之作,前有潘骑省,后有韦苏州。 ②韦诗律精妙,流出肝肺,非学力世言其所至扫地焚香而坐,不应为人老少顿异。
元代文学家辛文房《唐才子传·卷四》:诗律自沈、宋之下,日益靡嫚,锼章刻句,揣合浮切,音韵婉谐,属对藻密,而闲雅平淡之气不存矣。独应物驰骤建安以还,各有风韵,自成一家之体,清深雅丽,虽诗人之盛,亦罕其伦,甚为时论所右。而风情不能自已,如赠米嘉荣、杜韦娘等作,皆杯酒之间,见少年故态,无足怪矣。
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《宋文宪公集·卷三十七》: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,渊明以来,盖一人而已。
明代诗论家胡应麟《诗薮》:有以高闲、旷逸、清远、玄妙为宗者,六朝则陶,后则王孟常储韦柳。
清代学者沈德潜《说诗晬语》:五言绝句,右丞之自然,太白之高妙,苏州之古澹,并入化机。而三家中,太白近乐府,右丞、苏州近古诗,又各擅胜场也。
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: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,而化于三谢,故真而不朴,华而不绮。
清代诗人乔亿《剑溪说诗》:五言绝句,工古体者自工……唐之王维、李白、韦应物可证也。
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路成文《论韦应物的咏物诗》:韦应物为盛、中唐之际著名诗人,所作山水隐逸诗“发纤秾于简古,寄至味于淡泊”,与柳宗元齐名,并称“韦柳”,是王维、孟浩然之后唐代最杰出的山水隐逸诗人。
${ contents.content }$